文
杨阿南
最近印度体育题材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票房口碑狂炫酷拽直炸出天际。于是老问题又来了:内地年票房已经接近亿,在多种类型都诞生爆款的情况下,为什么却一直看不到一部炸裂的国产体育片?
《摔跤吧!爸爸》
不要再提什么《女篮五号》、《女足9号》、《女跳水队员》、《水上春秋》和《沙鸥》,那一套中国特色的体育主旋律已经OUT了。那么,面对新时代,面对80后、九千岁(90、后)为主流的院线观众群体,怎样的一部国产体育片才有可能成为市场的爆款呢?
《女跳水队员》
下面将从10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1、主题。
作为一部体育片,励志是天然属性,无励志不体育。从讲落魄拳手的《洛奇》(美),到讲黑人篮球队的《光荣之路》(美)、大学生橄榄球梦的《追梦赤子心》(美),再到讲自闭儿与母亲的《马拉松》(韩),主题莫不是鼓舞人心、健康向上、关乎梦想与希望,当然有极个别悲剧、黑色的片子如《慕尼黑惨案》、《愤怒的公牛》。
而在主题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上面,国家荣誉+个人梦想会大于个人追求或集体荣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泰龙的成名作《洛奇》,年的黑马奇迹、年度票房冠*,而《洛奇》2、3均进入年度前十。这一年还有一部青少年棒球题材喜剧《少棒闯天下》,票房第十。
《追梦赤子心》
2、情感。
电影是移情的载体,情感诉求必不可少。体育片虽然以励志为主,但情感线往往是电影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可以有师徒情如《卡特教练》(美)、爱情如《网住爱情》(英)、友谊如《极速风流》(英)、兄弟情如《勇士》(美)、父女情如《摔角王》(还有男主与脱衣舞娘的感情双线)。有些片子运动的部分为壳,更偏向爱情如《棒球之爱》(美),《冰上奇缘》(美)亦是。
《极速风流》
3、喜剧。
喜剧元素是个加分项。很多爆款体育片都有喜剧的加成。
像亚当·桑德勒的《最长的一码》(美),进入北美年度票房前15位(原版也是74年的票房前十!),而他的成名作《呆呆向前冲》同为运动喜剧类型,全美票房超过1.4亿,98年北美票房第五。运动员出身爱演体育题材的伯特·雷诺兹主演的橄榄球喜剧《匹夫之勇》是77年年度第十。《国家代表》是韩国09年的票房第二。《人妖打排球》(泰)曾在本土拿下超一亿泰铢票房,并创下泰国电影在香港的最高票房纪录(1万,要知道那一年港产片的前十位有两部票房还不如它)。其他像《疯狂躲避球》(美)、《冰刀双人组》(美)、《半职业选手》(美),《五个扑水的少年》(日),近年有治愈系的《百元之恋》(日)等都有喜剧加成。《摔跤吧!爸爸》自不必多言。
其实国产片也曾经有人注意到体育片喜剧元素的重要,像早年的《京都球侠》,后来有《防守反击》。
必须一提的是内地目前还没有最成功的体育片,但香港有,而且有喜剧的大加成,它就是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可惜当年因某“不可抗力”没能在内地上演,不然肯定破票房纪录。《少》很草根,但无厘头风格不够平实、励志。最近寄生的畸形产物《笑林足球》则是一大烂货。之前的《大灌篮》克隆《少林足球》和《男儿当入樽》并不成功,笑点太弱,强行励志。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讲女足的连环画,叫什么“绿茵”的,守门员是在搬西瓜的时候被教练挖掘的(哈哈,同学快去搬砖,说不定被挖掘去踢中超哦),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喜剧的元素在体育题材中难能可贵,那么多年过去我别的内容情节都不记得就记得这个。
《最长的一码》
4、话题性。
加分项。
这里包涵了价值观的传达,以及社会问题的揭露。
《摔跤吧!爸爸》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价值观的争议及社会现象的批判。
史泰龙与一代球王贝利主演的《胜利大逃亡》(美),加入了反战的主题。《弱点》有关种族、贫富、平等与尊严,与《摔跤吧》最像。《最长的一码》揭露了美国监狱的黑暗。
《国家代表》有韩国人骨子里潜藏的反美情绪、抨击体育赛事不公平的一面(“黑哨”)甚至还有房价这一“普世问题”。另一韩片《喜马拉雅》(真人真事改编,有喜剧元素),抛出话题“该不该冒生命危险去找回遇难者的遗骨”(有点《拯救大兵雷恩》的意味),年度票房前五。同年的登山题材《绝命海拔》(美)同样多元素融合。《我人生中最精彩的瞬间》也有韩国社会问题,《举起金刚》涉及重男轻女、男教练是否将自己的私心寄托在队员身上、体育官僚等(我高度怀疑《摔跤吧!爸爸》的编剧看过这片子)。
《人妖打排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并加入了喜剧元素,对变性人、同性恋、异装癖的社会地位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不过话题性也有时效性、特殊性,像韩朝两国运动员联手拼搏之前已有乒乓球题材《朝韩梦之队》,所以到了《国家代表2》的脱北者与亲妹妹的对决就不再新鲜,这时候还得看故事讲得动不动人。
在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情下,关于体育本身的许多问题是不能言说的,但体育市场化、职业化、俱乐部化越来越普遍,向全民体育转型的最终情景或将不远,到时候可以拍的应该更开放。现阶段话题性难展示,那就在正能量上做足文章好了。撒手锏是接地气,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讲身边人的故事,坚守本土文化,不能提别的,但可以提房价、被相亲、阶层固化等啊!
《国家代表》
5、人物塑造。
好的人物能打动观众的心灵,但国产体育片里的主角们往往流于脸谱化,高大全,伟光正,无我,大公无私,没有血肉,以致让人觉得虚假。
再看电影史上什么样的体育人物能令人印象深刻:法国大导演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一位绝世的孤独者,每个人或多或少从中看到了自己,人,生而孤独;《洛奇》,贫穷失意却不忘初心的城市边缘小人物,不知多少人有共鸣;《弱点》,零蛋黑巨人与白人养母;《冠*》(韩),视力渐失的神话级骑手与一匹瘸马;《勇士》,伊战战争创伤者与中产物理老师;《人妖打排球》,各种性别认同者……
越是特别的人物,越可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碧海蓝天》
6、真人真事改编还是虚构。
真人真实改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真实”先天已经有了一部分受众,想看看现实中那个人那件事在大银幕上会变成怎样一个样子,这可以说是IP属性;而另一方面,改编的尺度可能受制于真人真事,太多虚构观众或当事人都未必接受,而且还会引发侵权官司,但若基本按照真实来拍摄,又很容易变成纪录片或者传记。
其实有相当多的体育片都是改编自真人真事。美韩多了去。英国有足球题材的《曼联重生》。台湾有体操题材《翻滚吧!阿信》(强烈怀疑《摔跤吧!爸爸》的翻译起源于此!本片造就了*,有喜剧元素),棒球题材《KANO》,童颜巨乳郭书瑶主演的拔河题材《志气》(也是表现了女性的自强不息,台式片会融入族群、风俗民情,十分地道)。香港有《点五步》(试图加入新旧时代的观照,欠缺喜剧加成)。
国内的真人真事改编反而偏少,原因无他,容易表达,真的反而缩手缩脚。所以我很期待陈可辛的《李娜》,到底会是怎样一个呈现。
虚构的发挥自由度更大。
7、明星主演。
当然是加分,有胜于无,但不代表一定能带来票房收益。
像国产片《激浪青春》(*、陈乔恩)、《击·战》(王景春、鲍春来、林丹客串——其实体育明星未必有票房号召力,田亮就是例子,易建联也主演过《神奇》),《全力扣杀》(郑伊健、郑中基、何超仪),如《破风》(*、王珞丹等的小鲜肉小鲜花阵容,拉去拍一部青春片绝对卖得更多)、《极速天使》(汤唯、刘若英、张柏芝等也堪称全明星阵容)等等,票房都仆街了。
一句话,故事不行神仙也难救!
8、其他元素加成。
例如犯罪《阿虎》(香港),动作《柔道龙虎榜》(香港),悬念《勇士》,真人与CG结合《大明猩》(中韩),《小时》(美)和《鲨滩》(美)则偏重惊悚、冒险,《极盗者》(美)、《极限特工》(美)和《暴力街区》(法)则偏向动作、犯罪。西部硬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年的《永不低头》及80年的续集《金拳大对决》亦有动作元素,均为年度票房前十,明显有跟风《洛奇》之嫌。除了真人题材,动画体育题材《赛车总动员》1、2均是年度票房前十。
反面教材,《一万公里的约定》(台)各种元素揉杂却失败收场,只因故事乱了,Hold不住全片。
9、特效。
特效无疑是加成项。而3D、IMAX技术亦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体验。
10、其他。
体育片没所谓热门冷门项目之说。是个人、双人还是集体项目也并不讲究。当然直接对抗的项目会比举重、射击、跑步、跳远等竞技项目更有吸引力。
又,音乐在印度电影很重要,是收益的一部分。《追梦赤子心》等的主题歌不错,给人力量,琅琅上口。其实好的电影歌曲是能增加影响和收入的,这些年国产片少有传唱的主题曲,但80年代可是很多经典歌曲都是从电影诞生。
另外,体育片易出金句,精妙的台词也是加分项,充分非必要条件。像《追梦赤子心》有名句“Havingdramsiswhatmaksliftolrabl!(梦想可以让我们忍受生活!)”。《洛奇》有“thatifIcanchang,andyoucanchang,vrybodycanchang!(如果我能改变,你可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改变。)”,“Ifyouknowwhatyou’rworth,goandgtwhatyou’rworth.(要是你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去争取你的价值。)”。
《洛奇》
综上,不难看出,要拍出一部爆款的体育类型片,充要条件是励志+情感,加成项是喜剧和话题性,其他选项每加一个,片子的成功就越加磅。最佳当然是有喜剧、励志、情感又有社会问题的揭示,一如《摔跤吧!爸爸》、《国家代表》、《喜马拉雅》和《最长的一码》。
所以说,即使不触及体育举国体制的内里问题,我们仍然可以拍出好看的体育片。
“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人人都能成。”《弱点》新导演汉考克用体育题材电影再次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梦想的力量。中国的电影人们,要相信你也可以!
期待中国的爆款体育片!
主编、记者
工资翻倍、送股份!详情点此穿越~
三大媒体矩阵
更加垂直,更多干货,信手拈来!
原创内容,转载请附上版权信息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电影”已入驻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一点资讯等渠道,覆盖娱乐产业核心人群
投稿、商务合作、加群,请后台回复“合作”
邮件: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