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项资助 http://hunan.ifeng.com/a/20180327/6461888_0.shtml确实如此,这是由技战术特点和需要综合考虑的结果。但并不绝对,也有副攻接一传的情况。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黄金一代的刘亚楠,那可是中国女排黄金一代的一传铁三角之一,还有就是现役的福建球员郑益新,一传技术非常好,在球队里主接一传。总的来说,副攻基本上是不接一传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副攻最初的最本职的工作是拦网。这从副攻的英文单词blocker/secondspiker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拦网手”、“第二攻手”。也许第一个把它翻译过来的人觉得“拦网手”不给力,不能体现这个位置的攻击力,于是借鉴了主攻手的表达,有意无意地把“拦网手”这个意项舍弃,译成了副攻。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我没考证过。有考据嗜好的网友可以自行去追溯一下,我就不再费这个心思了。这个意项基本符合了人们看球时的直观感觉,副攻扣起短平快的球来,脆、爆、爽……常常让对方后场人仰马翻。渐渐地,人们就习惯了看副攻左一爆扣,右一狠锤,自动忽略了一样精彩的拦网。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队员越来越高大化,一传完美到位率逐渐下降,边攻手的高空轰炸成了主流,副攻的网前战术球越来越少,大多是和边攻配合,掩护边攻的进攻,不再是队伍的主要攻击点。而副攻的拦网成了最直接的得分利器,既得了分,还涨了自己的士气,压了对方的火焰。副攻既要拦对手从中间的攻击,还要配合左右边攻拦对手的边路攻击,责任重大。此时,副攻算是回归了设立副攻的初衷。大家可以发现,现在大赛上,最后评选最佳副攻时,基本上都是以拦网数据为标准的。所以,我们的北长城颜妮同学,凭借其出色的拦网技术,连拿了世锦赛和世界杯的最佳副攻,大器晚成,可喜可贺。副攻的攻击特点,决定从战术设计上,需要考虑给副攻留出时间。副攻攻击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快,看看副攻打的球,前快、背快、短平快,都带着个快字,哪怕是背飞,也需要快速起跳,然后飞行中扣球。副攻攻击的起动点必须要近网、近二传,才可能体现出“快”字。副攻接一传,那基本要靠后站位,首先就把“快”字废了一半。如果副攻参与一传时,对方发球不找副攻罢了,一旦对方发球打副攻,副攻接完一传再上步攻击,时间上根本就来不及,这等于对方通过发球就拿掉了我们的一个攻击点,那对方就可以针对性的对我们的边攻进行拦防。这么做,有点得不偿失。而且,双主+自由人接一传的模式已经很成熟,(稍有点不同的是中国女排接应也参与一传,这是中国特色。)针对这样一传模式的战术设计也很成熟,如果副攻参与一传,还要再重新设计战术模式,这可能也是个难点。再有,副攻大都身材高大,1.9米是起步,很多都2米左右,重心高,接一传对他们来说是个难题,所以副攻很少练一传,一传的基本功可能只处于自保阶段,用来对付对方的偷袭用。但专职接一传,既要到位,要弧度好,性能好,有点勉为其难了。副攻不是绝对不接一传,还是有的。一般不是绝对,副攻接一传还是有的。比如在自由人出现之前,副攻轮转到后排时,有时也是要接一传的。或者虽然出现了自由人,可以在后排把副攻换下,但是这个副攻的一传技术太出色了,比其他人好得多,那也是可以让副攻参与一传的,那自由人就会换下后排队员中另一个一传防守不算好的(大多数是主攻)。前面我们提到的中国女排黄金一代时的刘亚楠就是,她就不能下场,一直参与接一传,后排也不换下。自由人一般会换下轮转到后排的王丽娜。这个一传体系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中国队黄金一代的战术打法,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其中有利也有弊,但肯定是利大于弊的,所以黄金一代取代了骄人的战绩,也付出了相当大的运动寿命代价。还有现役的福建队员郑益昕也是可以接一传的副攻,我觉得如果是在陈忠和时代,郑益昕一定是女排副攻的首选。因为符合需要呀!但是在郎平麾下的这支中国女排,郑益昕的技术特点真的没有必要,现在这支中国女排能接一传的人太多了。这是其它国家都没有的现象,不知道他们羡慕不羡慕。作为副攻,郑益昕的身高有点矮了,所以,一直是国家队的边缘人物,生不逢时,着实可惜。好了,不知道上面说的这些,有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副攻一般不接一传”,大家有没有看明白,如有什么错误和疏漏,欢迎指点,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