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故事丨工大体育排球老师无悔青春,默默奉献 [复制链接]

1#

照片中的女孩,穿着运动装,扎着羊角辫,笑容灿烂。那是年时的赵夏娣。那一年,她23岁,来到西工大做了一名体育教师。

二十三岁的她,一腔热情,踌躇满志,决心在西工大这片土地上成就自己的青春与梦想。那时,学校刚刚恢复体育教研室,各项工作亟待整顿恢复。她与同事们一起,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体育事业中:集体备课、观摩教学、课程改革、运动训练……。80年代初担任田径教练和女排教练,她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在陕西省高校比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赵夏娣编写过体育理论和体操的教材、建设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开展教学研究……而最让她念念不忘的,是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

她执教排球课。有一个学生从小体育不好,在运动场上一直都是靠边站。她说:“只要你学,我一定让你学会。”她指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接抛球开始练习,边抛球、边鼓励学生:“没关系,再来!”、“好!有进步!加油!”……一次次的抛球、接球,不再是枯燥的叠加,而是信心的累积。这个学生从开始接不住抛球,到能上场打排球,激动的说:“没想到我也能上场打比赛了!”

还有一个学生,自卑的不敢上场打球。赵夏娣递给他一个哨子,说:“你来做裁判!”要做裁判,不但熟悉技、战术,还要掌握和熟悉规则应用,赵夏娣带着他,从做裁判开始,慢慢过渡到上场打球。后来这个学生还考上了排球国家二级裁判。

赵夏娣开设了《运动与心理健康》的选修课,从体育学的角度教授心理调控方法。学生们把她当成了心理专家,有什么问题都爱来聊一聊。有一次,一个学生说自己有心理疾病,已休学,每晚失眠,生活、学习一团糟。赵夏娣和他聊天,发现他只是有心理问题,并没有心理疾病。她慢慢帮他分析,找出原因和解决办法,还给他开了一剂运动处方:不同阶段不同运动负荷,每日锻炼次数和强度循序渐进。后来再见到这个学生时,他已复学,精神状态很好。

“学生其实都很可爱,也很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赵夏娣说,“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

在排球教学中,她和学生约定:老师不指定主力队员,谁抢先上场,谁就是主力;主力犯错,替补换上;抢先上场的队员都有奖励加分。每次排球课,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上场,被抓到错误罚下场的学生捶胸顿足,喊着下次一定要打好。“就是要让学生勇于竞争,只有参与才能赢得机会;还要敢于担当,直面技术弱点。”她说,“要想赢得比赛,就得团队合作,技术上互补,战术上协作。”这一点,不仅仅适用于排球场上啊。令她欣慰的是,很多学生在完成排球课程后,仍坚持打球。体育运动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积极影响着他们的意志品质。

热情洋溢的笑容,中气十足的声音,是赵夏娣给人留下的鲜明印象。学生们被她的热情感染,都喜欢和她亲近,有时打来“赵老师,我没什么事,就是想和你说说话。”……她珍视每一个来找她的学生,珍视每一通学生的电话。“他们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和肯定。学生带给我的快乐,远远多于我的付出。”

时光雕刻了皱纹,催生了华发,但一直未变的,是那颗热情的心。退休后的赵夏娣仍关心着学校的体育事业,“真想把这些年的资料整理出来,记录学校的体育发展历程。”当问及37年工作的感受时,她眼中泛着泪光:“工作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只有平凡的点滴。我付出了努力,收获了学生的真情和学校的肯定。我青春无悔。”

版权所有

供稿:赵媛媛

视觉:微校时代审核:小卢

微校时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