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阳庙中学一角)
坪阳庙中学校园内新铺设的柏油路很洁净,走上去有种软绵绵的感觉。新建成的塑胶操场、跑道在旭日阳光下异常醒目。学生们正在上早自习,除了朗朗的读书声,没有任何秋日的声响。大课间,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做着活力操,“你笑起来真好看”的歌声伴着淡淡的桂花香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做完操后,学生们自由活动:练排球,跳绳子,三五成群围坐着聊天,趴在草坪或操场上嬉戏。这场景让人觉得孔子盛赞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就在眼前。
本次专题调研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促使农村中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有蛮大困难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潜意识,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潜意识一:“学生太差了”
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自己的学生往往是比较差的,而且是一届不如一届。事实是一旦大型考试下来,考试的结果往往并没有教师预想的那么差。之所以如此,一则是教师的谦虚精神,“才”不露白,打点"埋伏";二则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觉得学生不行,不敢放手,给自己的工作设置了“天花板”。
农村中学优质生源的大量、大幅度流失,大大拉低了农村中学的生源整体水平,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近年,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家长们追求优质教育的意识日益增强,谋求优质教育的力度日渐增大。成绩优异的孩子通过各层级的考试进入了各类城市里对应的名校。有一部分学生则随着进城务工的家长就学于相应的城市中学,这一部分学生中也存在一定的优生。剩下在乡村中学上学的一般是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门路比较窄的,或者是教育意识比较差或者是学习意识比较差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只能靠爷爷奶奶带着。一般的农村中学都面临着:“三差生”,即学习成绩差、学习意识差、家庭学习环境差。这种现实状态给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境,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本应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项目,学生可能拿不下来或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拿下来。需要合作探究完成的项目,许多学生可能根本就不想参与其中,或者不能探究。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到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想说,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的时候了。为了将这个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希望教师能利用其领导力,从培训学生、规范行为等角度去促进学生进行转变,让学生从规则中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有点长,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也希望能因材施教,摒弃“一讲到底”的习惯,大胆放手,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教育界有一条“责怪定律”。大学老师抱怨学生不行,责怪高中老师教得不好;高中老师抱怨学生不行,责怪初中老师教得不好;初中老师抱怨学生不行,责怪小学老师教得不好;小学老师抱怨学生不行,责怪父母教得不好;而父母只能责怪自己基因不好。照此逻辑,“学生太差了”似乎倒成了我们不行动的理由。
正因为生源质量一般,我们更要迎难而上。我们不仅要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方面,而且要立足这样的现实,去想改变的办法。中国人素有与天斗其乐无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抗疫精神、 精神等就是我们直面困难,战胜困难,于困局中开新局的有力证明。要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努力找到这个办法,找到合适的途径弥补这样的“先天不足”,而不是一遇困难便又重操“一讲到底”的旧业。
(陈玲玉老师利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上展示课)
潜意识二:“力量太小了”
在学习方式转变过程当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自己的力量。觉得自己人微言轻,不足以影响他人,从而也不愿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施以影响。历史告诉我们燎原之势往往是源于“星星之火”的。许多的改革首先都是从个人开始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就是一个典例,而这正是看上去力量薄弱的少数农民的创举。在大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进行力所能及的改变,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担当。毋庸置疑,改变总得有个过程,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总能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有所收获,甚至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诚然,顶层设计、全员的参与对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顶层设计姗姗来迟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不可以先行一步?可不可以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始行动?这个改变不需要太大,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改变,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许多事情先不要去管它的结果,首先要做起来,在行动中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行为,这样也许会慢慢地推进我们的改变,慢慢地优化我们的改变。这需要我们有一种想改变,敢于改变的自觉。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这种自觉,学习方式的转变或许不会长时期地困惑着我们。
(丁晓艳老师利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上展示课)
潜意识三:"年纪太大了"
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教师队伍的老龄化也逐渐地显现。年纪大了,是不是就会成为学习方式转变的阻碍?我看不见得!众所周知,人的年龄由年代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组成。对于教师而言年代年龄、社会年龄是固定值,关键看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这个年龄与现行退休年龄(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相比,基本持平。可见,生理年龄对习方式转变的影响并不会很大,除非身体健康状态一般。影响大的,关键还在于心理年龄,即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持认同态度,那么就会有更强的意愿、行动力和持久力;反之,则会不屑行动或怠于行动。对教师而言,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显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老年时决定学习英语,并坚持改变自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一事实说明年纪大不是自我改变的障碍。关键还是看心理年龄,愿不愿意改变。如果教师不愿意改变,即便年纪再小也是徒劳;如果愿意改变,年纪再大,也不成问题。
潜意识是暗藏在教师心里的,不容易被发现,对教师本人也是如此。希望我们能认清这三个潜意识,改变这些意识,更新观念,在变局中开新局,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力促核心素养培育落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