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部电影不行,但是中国女排牛逼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最新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812/7375991.html

老实说,我看过的体育电影不多,掰着手指算起来,除了《夺冠》,居然也就想起来一部去年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

许多人称赞《夺冠》是中国最好的体育电影,怎么说呢,这跟称赞《八佰》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电影,《流浪地球》是中国最好的科幻电影,有点异曲同工之处。因为在它们之前,中国电影在这些商业片的标准类型上,几乎可以说是,空白。

那么就我个人观影感受而言,《夺冠》看哭了吗,哭了;《夺冠》拍得好吗,不好。为什么都看哭了还说不好?因为两个小时十五分,你给我整一个中国女排比赛回放合集放影院里看,我同样能看哭,但你能说,这是因为这个比赛合集是一个好电影吗?

中国女排看起来好拍,因为共鸣是现成的,调动观众的情绪似乎不需要伤导演太多脑筋,碰到像我一样泪腺发达的观众从头哭到尾不是事儿。

但是中国女排其实不好拍。专属于电影的语言要怎么组织,才能比一段真实的比赛现场还原更有力?场外的故事要怎么写,才能刻画出队员和教练不同于比赛时刻的多个侧面,让她们从“队员”和“教练”的工具人角色还原成立体的“人”,再带着丰富的情感“回到”赛场上,塑造一段完整的人物弧光?

导演陈可辛对于上面两个问题,交出的答案大概也就勉强及格线的水平。

首先,除却三场比赛的戏份,全片的场外戏基本没什么亮点,许多地方突如其来的大喊大叫以及生硬地表达为了国家拼搏、训练再苦也要扛下来之类的台词,让我如坐针毡。不是说这种表达是错的,而是导演处理得很粗糙,几乎不像一个执掌导筒许多年的老手。

这个问题在前半段老女排部分尤其明显,每一个人的血气和意气都像突然抽搐,别说配角了,就连主角郎平和陈忠和身上,人物情感的断裂和突兀感都非常明显。我从来不觉得煽情有什么错,虽然现在风气是赞美克制冷静的表达风格,但是《夺冠》作为一部商业片,还是讲竞技体育的,搞煽情点搞燃点完全无可厚非。不过,煽情也要讲基本法,你想跳得高就得助跑,不能原地干拔———铺垫到位了,煽情是观众发自内心的共情,铺垫没到位,煽情就是导演强人所难的胁迫。

其次,我也说不上来《夺冠》里到底有没有群像戏。你说它没有,它也确实在描写每个队员上花了一些笔墨,你说它有,这种描写又实在粗浅。就拿朱婷来说,我们知道导演想描述一个“不知道为什么打排球——为父母打排球——为自己打排球”的心理变化。这是一条很套路的心理变化轨迹,稍不留神就要落俗。但是落俗也罢了,问题是连落俗都没落到位。朱婷变化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力都如此微弱,她的转变好像只是因为导演觉得“嗯,可以了,现在你该变了,再不变中国队拿不了奥运会冠*了”。

从老女排五连冠时期到16年重回世界之巅,近三十年里,关于女排确实有太多故事。选择郎平作为串联起三十年传奇历程的线索人物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五连冠时期她是主力,08年奥运会女排家门口失利就是输给了她执导的美国队,16年又是她在质疑声中带领女排重新站在奥运冠*领奖台上。但是,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不是连续剧,只是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如果不是只想投机般地通过真实历史和集体记忆来调动观众情绪,我认为更正确的处理方式其实是做减法,三段故事应该有详略,选择一段着重刻画深入挖掘,会比现在这样平均分配雨露均沾来得好。

诚然,在三段叙事中,陈可辛隐约抛出了一条线,即从一开始的“为了国家只许胜不许败”到后来的“不只会打排球,不只有赛场上的输赢”,这种很有价值的认知变化。但这是一部电影,不是诗朗诵现场,这种认知变化不能只靠巩俐根据一两句台词刻意地说出来,而要导演通过电影镜头“拍”出来。

最后,我想脱离电影文本,聊聊女排精神

虽然我前面说到,影片里很多生硬而矫作的台词,但是有一段却非常好,是郎平的——

“外国记者曾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害怕输掉比赛。我回答她,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曾经,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使得我们长久以来都困在一种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态中,所以国际赛场几乎被视作“生死攸关”的战场,我们太需要用“赢”来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运动员的胜负和国家的荣誉绑得如此的紧,赢了,亿万人扬眉吐气,输了,亿万人跟着抬不起头。

不过现在…大人,时代变了!经济体都第二大了,购买力平价GDP都超过老美了,舰艇下水都跟下饺子一样了,5g技术都领跑世界了…

现在我们依旧想赢,只是不再那样害怕失败,也不再急不可耐地需要奖牌甚至是金牌来证明自己。面对运动员失利,越来越多人说的是“没关系,下次再来”,也基本不会再有运动员在大赛败北时,像多年前李宁丢掉金牌时那样,收到陌生人寄来的刀片和上吊绳(你看火箭队名宿著名球员阿琦发出惊天动地的击地球后,从国际赛场回到CBA依旧拿着千万年薪制霸球场,[大魔王]地位无人撼动(手动狗头))。

从某种程度来说,女排精神确实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在中国人迫切渴望成功迫切需要自证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一剂强心针。但是,这并不代表日月的更迭未能给其注入新鲜的血液,更不意味着它必然被尘封进历史的故纸堆。

不论人们谈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时用的是弱国心态还是大国意识,女排精神不会过时。

即便是2:0落后,接下来的每一个球也还是要拼了命地咬,面对你的战绩即便是1胜18败,但是在这场比赛结束之前,谁也别妄想凭借过去预测未来——我想,这才是真正能让不同时代的中国人跨越时空、超越历史环境产生共鸣的女排精神——

不是不能输,而是不放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