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约束银行定价 防止高息揽储
中国央行上月“双降”同时彻底放开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管制,并公开货币*策由数量调控为主的向价格调控为主转变的目标。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新闻配图 中国央行上月双降同时彻底放开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管制,并公开货币*策由数量调控为主的向价格调控为主转变的目标。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周三,中国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后宣布,要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激励约束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行为。此举意味着,央行放开银行存款定价权后,仍然保留了有力手段对银行定价行为进行约束,防止出现高息揽储。 此举显示,中国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无意让传统的数量型*策工具推出舞台。这也是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首次公开宣布被用于利率调控。此前,央行曾定向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引导银行贷款投向。 中国金融机构必须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目前央行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给商业银行的利率为1.62%。调整准备金率可以有效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和负债成本。 这当然是数量型工具控制价格型工具。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说。他认为,存在这样的可能,即如果哪家银行高息揽存,央行就提高该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哪家银行的存款定价让央行满意,央行就可能定向下调存准率。这就好比,如果粮价过高或过低,*府会通过投放或收储来保持合理价格。 看不见的手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央行可以动用的*策工具之一,在执行时会参考一系列指标,比如过去会参考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那么未来,央行可能会把利率定价行为也纳入量化考虑,不仅是贷款利率,银行在存款利率上的定价表现,也会包含其中。 中国货币*策的转型显然对今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资金价格这一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不过,在中国央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之后,监管层的表态更侧重于强调调控与管理。利率市场化并非一放了之,利率仍然是需要调控的, 央行副行长易纲此前在人民银行站上刊出的新闻稿里表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数量型的工具,但央行用于激励约束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行为时,是定向操作而非总量控制,所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个总量调控工具的作用弱化了。 从数量型工具转换到价格型工具,需要一个过程,监管部门放权也需要一个过程。 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钟正生说。 新闻稿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翌日,确定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便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才能提高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截至2015年6月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46%,比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银监会*策研究局副局长廖媛媛4日在银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加快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建设 11月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的三条措施: 一要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内控制度,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要继续发挥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参考和指引作用,用好短期回购利率、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理顺*策利率向债券、信贷等市场利率传导渠道,形成市场收益率曲线。 三要加强对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激励约束利率定价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和风险防范。防控和监管越到位,利率市场化程度就会越高。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只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要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建立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同时对央行对收益率曲线的调控能力、银行机构精细化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认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才能提高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 此前11月3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6条内容,其中包括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银监会4日透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46%,比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到三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还在继续下降。 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带来挑战,廖媛媛表示,经济新常态,也就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给银行业风险管控带来挑战;综合化经营,给银行业内外部管理带来挑战;经济金融全球化,给银行业竞争发展带来挑战。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达到了192.7万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了102.2%。 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有望得到持续推动。银监会在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目前已有5家民营银行、6家民营金融租赁公司和2家民营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在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民间资本占各类机构总资本的比重分别为72%、86%和56%。民间资本参与重组信托公司34家,资本占比超过45%。 要在银行业体制改革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行业的竞争性,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增加市场活力,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化的发展,引导各类银行业机构合理定位,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廖媛媛说。 在业务管理创新上,银监会表示,将推进银行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银行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积极适应互联金融创新发展的趋势,丰富金融产品和市场层次。在风险控制创新上,要建立健全与创新相匹配的风险管控能力。 普惠金融也将得到持续推进。银监会表示,要完善和落实小微企业、三农和特殊群体等薄弱领域金融服务*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基层地区合理布局,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双创、四众、创新发展战略力度,为科创企业提供有针对性、持续性和体系化的金融服务。 廖媛媛介绍,下一个五年,银监会还将注重全面推进绿色信贷;注重银行业双向开放;注重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注重银行内部、监管与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 统一调整拨贷比*策需进一步考量 此前媒体报道称,有银行试图与银监会磋商,放松当前的拨备监管规定。 对于银行业的整体不良贷款的波动,应该看到它是与现实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进入了结构调整的伴生现象,所以它是一个正常现象。廖媛媛说。 她表示,银行业在消化不良贷款时,将通过三道关。首先,在现有资本充足率和拨贷比、拨备覆盖率不变的情况下,消化不良会消耗银行的利润。其次,当银行的利润已经下降,银行需要动用更多的拨备去消化不良贷款。第三个层次是,当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或者拨贷比已经降到极致,最后可能需要消耗超额的拨备,就是超过监管部门规定的资本充足率。 即便与基数较高的2014年相比,目前银行业的整体利润增速仍然为正,表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依旧较好。 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在国际上都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所以银行完全有能力通过利润本身的调节,首先来消耗掉在经营当中产生的不良贷款。廖媛媛说。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拨备覆盖率167.7%,贷款拨备率3.26%,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3.15%,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10.99%,资本质量处于国际同业较高的水平。 廖媛媛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动用了一些在丰年提出的超额贷款拨备。 但在整个银行业的拨备水平还是处于一个比较高的状态,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仍然比150%高比较多的百分点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统一调整拨贷比这样的*策,可能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考量。
.next{ background:none; padding-top:55px;position:relative;}/*15111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