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论坛

首页 » 种类 » 问答 » 了解她白皮书闻车识女人
TUhjnbcbe - 2025/4/18 16:55:00

这个论题的出发点是来源于某场活动,这个小型发布会请了一部分预备用户和媒体,嘉宾有一个明确的共性:都是女性。主办方在这场「以女性为名」的发布会台上激昂地介绍这款从名字到脚趾甲都专为女性设计研发的车型,我用胳膊肘捅了捅旁边候场的美女主持人。

「你会买这款车吗?」

「不会。」她摇了摇头,「感觉开着它,会显得我不太聪明的样子。」

在最后一页ppt落幕后,我俩带着一致的职业假笑看向那款粉红色梦幻小车,赌上这个月里所有演技跟着鼓掌。

01

凭什么说自动泊车是为女士设计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的确是我们曾受的「性别教育」:

穿裙子的是女生。

喜欢粉红色是女生。

电器盲是女生。

冲动消费是女生。

动手能力差是女生。

哪怕在今日,性别偏见依然存在在各个行业的设计思路里:高跟鞋,聚拢内衣,大多数公众场所厕所的设计,近两年流行的女性专用停车场,动车高铁的行李架设计,大部分女装衣兜的设计,电子游戏设计,幼儿玩具设计,某些停车场专门设立的女性停车场要比普通的停车场宽敞,这种看似是福利的“特权”,实则是另一种歧视,更会弱化女性的社会地位。

更明确的,还有女性运动员的运动服:排球与沙滩排球,网球,女子体操……

许多运动项目明明需要在地面频繁地翻滚摩擦,女性运动员们却需要穿着短到不可思议的短裤,无端地露出一截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大腿皮肤。

这些不合理的、负功能性的、仅服务于“男性凝视”和“刻板偏见”的设计,足以令人心中的“偏见雷达”鸣笛作响。

但实际上许多刻板印象中男性主导的职业和技术开创者却是女性。

世界上第一名程序员AdaLovelace,她是数学家、穿孔机程序创始人,建立了循环和子程序概念,她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但她的成就早已盖过这个附庸之名。

玛格丽特·汉密尔顿,为世界上第一部便携式计算机写代码,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主要代码撰写者。

计算机软件之母格蕾丝·霍波,计算机语言领域的开拓者,设计了第一个编译程序,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bug。

Wi-Fi之母海蒂拉玛,她是四十年代的电影明星,从纳粹出逃的好莱坞女神,更是Wi-Fi技术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无线电最重要技术之一调频-扩频技术的专利持有者。

甚至世界上第一名长途自驾司机也是被污名化的「女司机」。

但如果没有贝尔塔·本茨打破当时人们对于汽车的成见,奔驰前进的道路也将受阻。

但既然有相当一部分刻板印象与事实不符,为什么依然还能长久地维持了下去?

这是因为人无法全面地获知超越生活范围的信息,事实认知和观念塑造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选择性提供和展示的信息,这就是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

在舆论中,女司机相关新闻被选择性高频报道;

女性喜好购物“剁手”的形象在新闻和段子中被建立;

广告中,女性固守家庭而男性奔波劳碌的二元设定已经成为常态;

电视剧中,家庭关系、婚恋过程、职场生活描写下女性和男性的性格属性,人物形象、角色关系、生活矛盾也都存在模版化现象,在迎合既有偏见的同时不断进行强化。

哪怕到了今天,女性的衣服大部分时候仍然缺少功能性口袋。

说到女性的元素,第一联想是马卡龙色,蕾丝,洋娃娃。

这些刻板印象像一块顽固的斑点滲透到各个行业的产品设计里,尤其在以「男性力量」为主导的汽车产业里。当制造商连夜调出数据,发现了这片极速增长且不饱和的蓝海市场时,开始了大面积启动女性战略,成品让人觉得整个产品研发团队里应该一个女生都没有——

我也不太明白,「粉色+马卡龙+mini=宠爱女性」这条公式,是怎么做到全国车企统一的。

不仅是外形设计层面,在产品功能层面上,还有一个颇为惹人恼火的说法:「专为女性和新手设计开发的自动泊车系统」,似乎停不好车是女士的天性,而那些侧方位停不进车的男士,则被笼统地归类进无性别限定的「新手」区里,这种表面关爱,背后的逻辑与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相通,披着糖衣的性别歧视,依然是歧视。

关于女性用户暴涨这个事情,厂商们在调研中是不是忽略了些什么?

这中间有个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比起过去父系社会主导,现在的女性在学历素养和职业发展等多层面都有了质的提升,从而带来独立的经济能力和消费自主权,进而体现在大额资产消费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那你们有考虑过,既然经济水平上涨了,为什么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还会停留在过往呢?

咱就是说,这不整一个刻舟求剑吗?

02

痛恨刻板偏见背后的真实原因

花,粉红色,柔和的圆弧,我承认它们是美好的事物,但是配合着「我们为女士而来」这样的口号,这片铺天盖地的浪漫略显讽刺。

可这一切为什么会引起不适呢?

粉红色,又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好像不太聪明」的样子呢?

如果你不知道这种不适感从何而来,那你可以听听这个冷知识。

年前,苹果手机对于上述同类职业的emoji,均默认只使用男性emoji形象,后来是由于emoji生产方的强制要求,才进行了性别划分。

这种“强制要求”的过程,本就显露了我们潜意识所遵从的男性秩序。

即男性被默认为这些职业的标准象征,本身无需置疑与争取,因为这种想法在男性秩序里是中性并合理的。

而女性想要增添自己的「一席之位」,就必须通过一场额外的辩解——比如一次来自emoji方的轰轰烈烈的“强制要求”。

日本社会学学者上野千鹤子在著作《厌女》里指出:男女都有厌女症,它存在于各国社会。厌女症在男女身上表症不同,男性表现为“女性蔑视”,女性则体现为“自我厌恶”。

而这些都是源于长久以来给女性贴上的负面化刻板标签。

在《男性统治》一书中,作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到:

「男性秩序的力量,体现在它无须为自己辩解。」「男性中心观念被当成中性的东西让大家接受,无须诉诸话语使自己合法化。」

在为“身份”附以性别意义,以及“语言”的性别歧视里,这一点常常鲜明体现。

经典的平权著作《如何抑制女性写作》一书中,一针见血地给出了这种「厌恶感」的来源:

「女人的价值观经常不同于男人的价值观,这是很自然的事,但占上风的是男性的价值观。简单来说,足球和运动“非常重要”,追求时尚和买衣服则“无聊”。这些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从生活转移到小说:评论家会这样假设,嗯,这是本重要的书,因为这是关于战争的书;哦,至于这本书,无关紧要,因为写的是女人在起居室里的情感——战争场景比商店里的场景更重要。」

在社会环境里,女性似乎一直被定义成低能力的弱者,像过去的好莱坞电影里,金发碧眼的尤物一定是把元素周期表当成护肤品项的无脑美女。在年世界第一部女性向恋爱游戏《安琪莉可》里,要想达成游戏的最终目的——恋爱结局,女主人公就必须放弃对女王宝座的争夺。

为什么强烈的、标签化的女性特质会引起不适——因为在传统固化的女性标签里,不是无脑,就是恋爱脑。

腾讯在今年发布了多项女性向游戏研发,根据资料显示,游戏目录以模拟恋爱、宫廷角色扮演、换装类游戏为重点,但事实上,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年中国女性向游戏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数据可以看出,女性游戏玩家偏好的游戏类型较为丰富,其中射击、消除、沙盒三类游戏的女性用户月活量最多。

在年,《古墓丽影》中女性英雄角色“劳拉·克劳馥”走入公众视野时,这一人物形象第一次颠覆了当时普遍被认为应当负责留居家园抚养后代的女性特质,她攀山越岭,从高山荒漠到海洋深渊,坚强到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了“女性特质”。

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代经典角色,哪怕到今天的游戏世界里,大部分女性角色技能依然是以辅助为主,但也不要忘了,世界上可以有无数个奶后方的安琪拉,也请允许有能力冲锋陷阵的劳拉存在。

北大教授戴锦华说过,女性主义最重要的力量是我们拒绝本质主义的刻板化印象。不是针对粉红色和奇迹暖暖,也不是否定五菱宏光或欧拉,女性只是——不喜欢被随意归类。

03

性别不是边界,偏见才是

服装大师山本耀司曾发问:「是谁决定了男人和女人的着装应该不一样?」

性别偏见制造了太多不平等的规则和要求,它不只是在束缚女性,同时也是在束缚男性。

当我们有了性别成见后,一个人就不是以ta身而为人的意志在活,而是以ta的性别在活。

珀莱雅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性别偏见的品宣,不是在说女性应该怎么活,男性应该怎么活,而是说,当人没有性别属性后,ta怎么活。

女生可以是强壮的,也可以是柔弱的;女生可以喜欢粉色,也可以讨厌粉色;女生可以选择打拼事业,也可以选择照顾家庭。

女性必须要温柔顾家,善解人意,男性必须要勇敢坚强,独当一面。女性男性化会被嘲笑金刚芭比,男性女性化会被视为娘炮。

事实上,人是复杂又矛盾的生物,女孩不只有温柔和柔弱,男孩不全都坚强和无所畏惧。

是女人要温柔,男人要坚强吗?

不。是人要温柔,人要坚强。

性别不是边界,偏见才是。

会有人喜欢粉红色,也会有人爱你在车内加装梳妆台的小心思,但过度强调脸谱式的「女性化」特质,过分偏倚的性别符号,是将时代倒逼回性别平权前的历史,这种表面化的性别隔离,没有让人感受到产品设计上的偏爱,只体会到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偷鸡心理。

其实大部分时候,刻板印象带来的感受,还并不是像被劈头盖脸指着鼻子大骂一通那样冲击力极强,而是那些尴尬不悦又不好意思“小题大做”,讨厌反感而无处躲避的不适感。

我还记得有这么一桩小事。

在我刚拿到驾照的时候,当时的男朋友坐在副驾驶,我紧张地握着方向盘,刚起步的时候一个顿挫,在打转向灯的时候带上了雨刮器,一路上小状况不断,你能想到的新手村问题我都基本犯了个遍,他不算一个爱指手画脚的人,但下了车时还是一副了然于胸的姿态「安慰」我:女士开车是这样的了。

我很认真地告诉他:是「我」这样,不是「女士」开车是这样。

04

好的设计,必须脱离性别对立的低级趣味

几个世纪以来,社会一直认为时尚是轻浮的,是无聊女人的专利,以为她们的脑子里只有羽毛和皮毛,但其实,今天的女性对审美的自我表达早就不仅限于此。

20世纪初期,上流社会中流行着一样东西,它几乎是所有上流社会的女性必须要选择的物品,一种紧身胸衣。

它和我们所限制常见的紧身胸衣完全不同,它以遮盖女性的性别特征为目的,将身体勒成不自然的曲线,因为当时的技术有限,用材多为鲸鱼骨、木片或金属片,实行强制性压力。

直到年英国的反对限制女性身材的运动,才将女性的服装从紧身衣中解放出来。

在这场时尚变迁的背后,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当女性穿上裤子以后,才是女性平权的开始。

在20世纪早期,女性穿裤子甚至还是违法的,是邪恶的,是「女巫的行径」,人们认为这是男性才拥有的物品。从香奈儿女士设计出女性裤装开始,到女性接受裤子中间,依然经过了近40年的时间。

年,伊夫圣罗兰将男士西装的腰线收紧,柔化犀利硬挺的领型,调整裤型和裤长,设计出第一套女式“吸烟装”。年男女同款(UnisexClothing)一词被首次提出然后又在一次次时尚革命中演变为如今更加多元、包容的“不分性别”(Agender或Genderless)。

在路易十四时代,男人也穿高跟鞋和丝袜,后来随着商品文化演变,两性差异被物化,男孩只买小汽车,女孩只买芭比娃娃。

但21世纪,连芭比娃娃也在努力撕掉这个颇带性别对立色彩的标签。

其制造公司美泰在年发布了“可创造的世界”系列(CreatableWorld)产品线,这一系列也在某种意义上被认定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性别中立玩具系列。这些售价为29.99美元的玩偶不具有传统的男性或女性特征,取而代之的是每一个玩偶都会拥有一个超过种工具的工具包,可以让孩子用衣服、配饰去打扮玩偶。这个系列还提供了拥有不同头发长度和不同肤色的玩偶,供消费者选择。

美泰的玩偶业务负责人LisaMcKnight曾说出女孩们的心声。

「我们希望把芭比的定位扩大成一个崇尚女孩赋权的人,她面对变革有着开放的姿态,也在努力反映着女生们身处的世界。」

「无性别」的本质其实就是自由独立和兼容并包,而让社会变得更自由、更包容,一定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必然方向,它不会随着文化风潮的改变而退步。因此,「无性别」是未来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女性所争取的不是裤装,而是「权利」,我选择裙子或裤子,我选择MINI或兰德酷路泽,不需要被定义,过度地强调和渲染都是对刻板印象的推波助澜。

再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乘用车女性用户洞察报告》中显示,在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主流乘用车品牌终端私人销量女性占比的排行中,年奔驰以50.49%雄踞榜首,且是主流品牌中唯一一个女性贡献过半的品牌。

宝马、雷克萨斯、奥迪、沃尔沃、凯迪拉克等豪华品牌的女性贡献紧随其后,女性对马自达、丰田、本田等日系的贡献也相当可观。在女性贡献TOP20中,年还看不到哈弗、吉利、荣威、传祺等强势中国品牌。

而有意思的是,他们从来不标榜自己「为女性而来」。

年的数据还没有出炉,但市面上高举女性旗帜的产品却让人心凉了半截,好像中国车企对普遍的女性审美好像还停留在白幼瘦审美一般。

好的产品首先是好的产品,不是带有性别色彩的站队,不是用彩色水钻和粉色蕾丝来装点门面,而是把设计的精力放在解决女性用户痛点、提高产品易用性上,要想征服女性,设计上必须先剥离性别对立的低级趣味。

适合女性的车,从来都不是不改变内里,只通过五花八门的外观噱头来满足女性的审美需求,简单地用空间的大小和颜色,给汽车分出性别是不负责任的。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马路上驾驶硬派代表车型G63的车主,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而MINI真的就适合女性吗?重坐姿低视野、去液压助力无回正的方向盘操控,偏硬朗的小空间设定本不符合女性用户,且Mini一直宣扬的也不过是一种Lifestyle,甚至连首页官方海报都是以海派绅士为主角,但后来的制造商们却被市场热闹的假象一叶障目,乱哄哄地挤入这个mini梦幻之中。

清华老教授柳冠中曾说过:中国的设计徘徊不前,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有个墙。

人的立场是不同的,思考清楚为谁做设计才能去思考同理心的问题,否则,同理心的思考就只会成为设计的障碍。

切实地从女性的习惯,偏好,特点出发,更轻便的操作,更适合女性的高度,甚至是更适合女性的操作方式,才是真正的为「她」而来。

当然,这样的重塑无异于打破原有的生产线,然而,这就是进步所必需要的事情。

05

什么才是了解「她」的正确答案?

并不是说矫情地抵制「女性关爱」。

「她经济」的崛起,固然让人欣喜,令人失望的不过是那些流于表面的革命,什么才是「她」需要的,才是问题的核心。

设计,从来都是依附于人来存在的,考虑人的需求,结合人的体验,思考人的问题才是设计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

在过去,由于女性驾驶人数量少、需求少,所以汽车工业设计的基础数据使用的都是男性为公差标准,但男性女性的生理结构注定了偏好是极其不同的,在女性用户急剧增长的今天,汽车制造商应该考虑的是再次制定一个适用标准。

19世纪80年代的汽车安全带,仍常常仅为男性设计,而男性在开车时往往比女性坐得更靠后。

年以前,在汽车安全测试中,除了年就开始使用女性假人的沃尔沃,其他厂商还没有使用过女性人体模型。统计数据显示,女司机在交通事故中受重伤的几率比男性高出47%。

各种修理工具的实际操作性也只考虑到了一般男性手掌的大小,大多数女性的手掌要小得多,因此这些工具用起来一点也不顺手。

工具,是为了让人使用而诞生的,从来没有学不会使用工具就笨的人,只有不适合人使用的工具,当你在嘲笑「女司机」们一些匪夷所思的行径时,不妨考虑一下,女性驾驶人在不断增加,但市场上却依然没有一个适合女性学习和使用的工具,这难道不是设计中的隐性歧视吗。

优秀的设计是人性化的设计,是让可以通过设计抹平不同用户个体短板的设计。

早在20世纪80年代,沃尔沃公司就成立了一个由女性员工组成的咨询小组。在汽车开发早期此小组会受邀参与新车型的测试和评估工作。此外,公司还曾经在加利福尼亚组建了一个女性焦点小组来参与XC90SUV(已于年推出)的开发工作。

年,沃尔沃“你的概念车”(YCC)在日内瓦车展上首次公开亮相,这是第一款完全由女性组成的队伍设计的概念车,据沃尔沃提供的数据,美国54%的沃尔沃买主是女性,同时它在欧洲的女性消费群体也在不断壮大。随着女性成为市场的主导,沃尔沃公司将设计工作交给了那些最了解女性需求的人去完成。

特斯拉的无引擎盖设计惊艳世界,但沃尔沃也早就将这个概念落在YCC之上了。

不仅如此,其内部设计更是体现了驾驶舱内女性驾驶员的需求特点,头枕带有马尾辫凹口。在出厂时可会对用户体型进行扫描,收集的体型特征(身高、腿长和臂长)将用来确定自定义的驾驶位置,而这些信息将存储在车主的数字钥匙中,当用户在中央控制台上插入钥匙后,座椅、方向盘、踏板、驾驶座、头枕和安全带都将自动进行调整,提供最适合的视野范围。

尽管这部车尚未准备投产,但是许多设计元素是值得被参考的。

可以做的事情明明很多,请不要再谈及女性审美时,就只能想到粉红色和化妆台。

最后想借用不知名平权大师大张伟老师的一句不知名名言来做Ending——

「什么男子汉不男子汉的,

你再男子汉你系鞋带也系蝴蝶结啊。」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她白皮书闻车识女人